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没有一鼓作气平了蜀汉
你是否真正了解这一切?趣怪网小编为你揭示背后的故事。
对于司马懿而言,生命的重要性远超过事业。他一生的对手众多,高手过招时难免会有紧张刺激的感觉。就实力而言,司马懿并不足以对抗诸葛亮。他清楚自己的定位,因此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他的应对策略就是坚守不出。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畏惧并非新鲜事,《三国演义》中这样的情节也不罕见。按照常人的思维,诸葛亮在世时,司马懿毫无招架之力。但诸葛亮顾虑到司马懿的才能以及东吴的势力,并未主动发起攻击。诸葛亮离世后,按常理,司马懿应该一鼓作气攻取蜀汉。但他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蜀汉的内部危机严重,足以摧毁整个国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稳定的威胁来自内忧和外患。诸葛亮在世时,蜀汉并没有真正的内忧。他在白帝城受托孤命,致力于平定外患,五次北伐,最终病逝于五丈原。他无论对刘备还是对蜀汉都尽忠职守。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支柱崩塌,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如果蜀汉有更为贤能的君主,而非当前的刘禅,情况或许会有所不同。但即使是诸葛亮在世时,也无法改变这个局面,更何况其他人呢?
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司马懿更是明白。既然蜀汉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那么他为何还要耗费兵力去攻打呢?更何况蜀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进攻只会损耗自己的实力。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没有理由去攻打蜀汉。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低调谨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曹操身边多年,始终小心行事,不显露才华。他的生存智慧使他成为了三国最大的赢家。
我们常说人要有隐藏自己的能力,过早展现锋芒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杨修就是一个例子,他的才华和善于揣测他人心思的能力本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但他不懂得隐藏自己的才华,最终犯下了曹操的大忌。司马懿目睹了这一切,从中吸取教训,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他在曹操在世时,明白保命要紧,因此选择揣着明白装糊涂。
诸葛亮在世时,司马懿在朝廷和军方的地位变得重要。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曹爽一直提防着司马家,想要置之死地而后快。司马懿心知肚明,因此他选择演了一出戏来保全自己。他假装得了老年痴呆,不能上朝,成功地欺骗了曹爽,最终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在诸葛亮死后不攻打蜀汉对司马懿来说也是可以理解的。他自己尚且不能自保,又怎能去关心别人的生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