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老演员王澍(王老因肺病引发哮喘一说肺癌医治无效)
谨以此文纪念著名电影演员王澍老师(1928-2003),探寻同兴街7号的由来。
有幸在1996年专访了王澍老师,了解到了同兴街及其标志性建筑同兴街7号的背后故事。这座洋溢着古典山花立柱、红瓦红墙的洋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同兴街,位于哈尔滨市马家沟河北岸,中山路西侧。这里的几座洋房一字排开,其中间的一座——同兴街7号,曾经的我家。孩提时代,我常常想象这座洋房的来历,如今终于揭开其神秘面纱。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王澍老师。王老回忆,他的家族在20年代末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同兴建筑窑业股份有限公司。他的父亲王兰亭,是詹天佑下属的测量员,1928年创建了这家公司。同年,王兰亭在马家沟河边建立了同兴公司的办公楼,也就是现在的同兴街7号。这座洋房楼上设有会议、办公、会计等房间,楼下则是半地下室,包括餐厅、厨房和卫生间等。同兴街也因此得名。
王老的家庭背景优越,他的童年经历充满了贵族气息。在五岁左右,他们搬到了同兴街3号的新宅邸。王澍老师的儿时保姆和家庭教师都是俄国人,他在哈尔滨青年会中学就读,这所学校也是许多杰出人才的摇篮,包括翻译家高莽、电影翻译家孟广钧等。
1943年的日本侵略使得王家遭遇劫难。为了逃避兵役抓捕,15岁的王树祥随母亲离开哈尔滨前往北平。在那里,他改名王树基,直到后来参加革命才改名为王澍。
尽管家族遭遇变故,但同兴街7号的建筑仍然保留着历史的痕迹。在90年代的马家沟河改造中,除了同兴街7号等四栋洋房得以保留外,其他各号楼院均被拆除。如今,这座洋房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也让我们铭记那段与王澍老师紧密相关的往事。
王澍老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演艺事业辉煌灿烂。他的签名照片成为我们的珍贵回忆,让我们永远怀念这位杰出的电影演员。同兴街7号的故事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谈及在同兴街生活的那段美好时光,王老的脸上总会不自觉地浮现出淡淡的微笑。他闭上眼睛,双手轻轻抚过宽阔的额头,仿佛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记忆中的同兴街,仿佛是一条时光隧道,引领他穿越进那座充满回忆的高大洋房。每当过年时,他仿佛又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移开沉重的、雕满纹饰的俄罗斯式铜锅盖,在厨房中偷偷品尝各种美味佳肴,同时聆听着楼上会议室里红包欢声笑语的喜悦气氛。对于王老先生来说,那些日子充满了无尽的欢乐与童趣。
谈及我的职业背景时,王老总是以幽默的方式介绍:“你这个建筑师可是有根有底的啊,因为你是生长在当年的建筑公司里嘛!”这样的调侃让人忍俊不禁。
王老深情地回忆起了同兴街的往日情景。那时的街道宽阔,河水清澈却无鱼,却是孩子们寻找“蛤蟆骨朵儿”(蝌蚪)的乐园。从老地图看,同兴街或许不仅仅是一段沿河的街道,还可能包括北侧的部分区域(现今的木介街东段)。
王老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回忆起了马家沟河南岸的劳工住宿区,那里曾是各地劳工的聚集地。由于缺乏管理,疾病肆虐,河边经常能看到因饥寒、瘟疫而暴亡的劳工尸体。这些往事令人感到沉重和悲伤。
那时的王老虽然已经年近七旬,但精神矍铄,鹤发童颜。他的讲述充满激情和生动性,两个小时的谈话滔滔不绝。每当谈到高兴处时,他那爽朗的笑声总是让人忍俊不禁。他的眼光里时而闪露出一丝孩子般的狡黠和调皮。
分手时,王老签名赠送照片,为我们的友谊留下了美好的祝愿。同兴街,这条悠长的街道见证了了几代人的变迁。如今,马家沟河已经完成改造,曾经的“城市下水道”重新焕发生机,成为“花园清水泉”。保留的建筑被修葺一新,河边更是成为了美丽的花园。这些都为哈尔滨的历史文化建筑保留了一页精美的篇章,也为远方的游子留下了一份思乡的梦。
令人遗憾的是,2003年3月4日,王老因肺病引发哮喘(一说为肺癌),经过医治无效,辞世了,享年75岁。他的离去让人感到无比的惋惜和悲痛。但他的回忆和故事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