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官员都不敢修建河工呢?吴存礼的遭遇道出
漳河,古称“滳水”,其支流在广宗县旁静静流淌。清初,人们为了安全加固了河岸,修建了河唇堤坝。随着时间的流逝,百姓的安逸心态使得防洪措施逐渐失去实质效果。
知县吴存礼,面对这样的局面,没有选择像他的前辈们那样对漳河视而不见。他深知水患一旦爆发,将会给百姓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于是他毅然决定重修大堤,这一决定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修河需要国家的资金支持,这其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有复杂的政治问题。吴存礼明白这一点,他深知自己必须向百姓解释清楚修河的重要性:“水溢则无岁,无岁则无民,无民何有国家之贡赋。”他召集乡绅父老,向他们阐述利害关系,决定在明春农闲时期重修大堤,以确保在夏雨骤至前完工,保护秋收。
问题很快出现。百姓对修河这件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事情漠不关心,原因竟然不是贫穷,而是不公。原来,早年修河时的工作量是按土地来划分的,听起来很公平,但实际操作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吴存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跑遍了村子,深入了解情况,最终找到了解决办法。
一个月后,一座坚固的大堤坝如春笋般崛起,抵抗百年一遇的洪灾。竣工仪式上,吴存礼重奖劳绩突出的堤长和民工。他的这一举动在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下绝对是罕见的。
吴存礼在广宗县的善政得到了吏部的认可,每次考核都名列前茅。他因此被提拔到苏州巡抚的位置,并在那里工作了十多年。康熙皇帝曾多次在朝会上称赞他,甚至在他南巡江苏时特别召见了他。
吴存礼并没有辜负康熙的期望,他在官场上的升迁并非因为他的勤政爱民,而是因为他的贪污行贿。他在苏州巡抚任上,向京中的官员行贿白银44万两。这些钱都是从百姓身上搜刮来的。
一个曾经被赞誉为“爱民、护民”的好官,就这样变成了一个“残民、害民”的贪官。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康熙皇帝的疏忽和官场风气的恶化。吴存礼正是在这种变化中失去了自我,成为了贪腐的“幸运儿”。但他的好运并没有持续下去,新皇帝一即位就以“贪腐严重”为由将他开革出官场。
吴存礼的故事让人深思。他成于“河工”,却因贪腐而毁。这与几十年后那些同样迷失方向的官员如出一辙。不,应该说康熙和他的孙儿一样都犯了前清后混的毛病。这个故事警示我们,官员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底线才能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