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百年战争都没有缺粮 诸葛亮打仗为什么总缺粮
今日,奇闻奇网的小编带你探寻一段古老的历史疑云。当我们回望那战国七雄的峥嵘岁月,他们数百年间烽火连天,却总伴随着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为何这些英勇的战士们总是面临粮食短缺的困境?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演义中,那位初出茅庐的智者,以其神机妙算,使得漂泊半生、寄人篱下的人们成功夺取荆州和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到了三国后期,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却均以失败告终,其中三次的败因竟是粮食不足。
首次北伐,因街亭失守而功败垂成;第二次出散关围陈仓,月余战斗后,又因粮尽而撤兵。第三次,在平定武都、阴平二郡后,双方各自退兵,粮食问题仍是困扰蜀汉大军的一大难题。第四次、第五次北伐,同样因粮食不济而失败。即使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解决了部分粮食运输问题,但依然无法彻底摆脱粮食短缺的阴影。
那么,为何诸葛亮总是遭遇缺粮的困境呢?
蜀汉地形崎岖,道路艰险,使得长距离运粮消耗巨大。巴蜀地区虽然富饶,但在诸葛亮时代,粮食产量并不高。部分原因是因为大部分巴蜀子弟上了战场,种地的人手不足。刘备的失败导致蜀汉力量大损,也加剧了粮食短缺的问题。对比战国时的秦国,当时能以巴蜀为粮仓,一统六国,不仅因为巴蜀的富饶,更因为秦国的关中地区也是大粮仓,且巴蜀的粮食主要供应伐楚之战的大军,无需远运。
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理想的北伐应该是在天下有变的情况下,兵分两路,一路从荆州出发,另一路从益州出秦川。历史并未按照理想的剧本发展。丢了的荆州让两路合攻的计划落空。而在没有达到天下有变的前提下,诸葛亮选择北伐,这无疑增加了失败的可能性。
那么,为何诸葛亮要选择北伐呢?
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他提到了北伐的原因。除了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完成其遗志外,更大一部分原因是无奈之举。蜀汉内部和外部的问题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刘备的失败让蜀中的精锐尽失,诸葛亮只得与联盟来稳固外部局势。而蜀国内部对前景的悲观情绪也在滋长。诸葛亮选择北伐,不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更是为了振奋民心、转移国内矛盾。
诸葛亮的北伐之路充满了无奈与坚持。在崎岖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他带领蜀汉大军一次又一次向中原进发,虽败犹荣。他的智慧和毅力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