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断案能力有限 曾用唾沫吐宋仁宗脸上
在民间传说中,公案小说里的包拯以其铁面无私、公正廉明的形象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传说中的包拯,头有月轮,星宿转世,日审阳夜审阴,铲除奸佞,不畏权贵,百姓尊称其为“包青天”。历史并非小说,真实的包拯虽以刚正不阿著称,但若论及断案本领,却并非传闻中那般神奇。
实际上,百姓常说的包拯官职如开封府尹、龙图阁大学士等,在史实的记载中并不完全准确。包拯真正担任开封府尹的时间其实很短,仅一年多,且并未有龙图阁大学士一职。真正的史实是,包拯曾任职龙图阁直学士,属于学士中的第二等。在担任开封府尹期间,他并未得到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等角色的协助,亦无南侠谋士公等传奇人物的存在。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包拯的政绩并未如传闻中那般显赫,正史中只是简单带过。但在野史中,却流传着一些关于他的小故事,虽然多是糗事,却也反映了包拯真实的一面。
包拯治理京城时,执法严峻,对权贵百姓一视同仁。这种态度相较于偏袒权贵或偏向小民的官员来说,更为理性。再理性的包拯也有感情用事的时候。一旦感情占据上风,连一向以公平刚正自律的包拯也不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有一次,京城的一场大火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开封的繁华从《清明上河图》中便可略知一二。由于商业区的繁盛,街道规划并不严格,店铺商贩占道现象严重,交通经常拥堵。这场大火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旦交通受阻,后果将不堪设想。包拯闻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看到火势蔓延,包拯甚是焦虑。这时有人前来请示,“是到甜水巷取水还是到苦水巷取水?”包拯一听大怒,认为此人在火势紧张时刻提出如此模糊问题,是故意戏弄他。包拯断定此人居心不良,下令将其当场砍头。这一举动让在场的官员和百姓无不心惊胆跳,对包拯心生敬畏。
这个故事也透露出包拯的一面之词可能存在的缺陷。那个请示者可能只是一个平凡人,面临大火手足无措,任何事情都需要先请示。但包拯不问情由,就断定此人目无官长,贻误灾情。尽管此人可能是有意戏弄,但也罪不至死。而包拯却因个人感情用事,罔顾律法,将请示者砍头。这样的行为让人不禁质疑包拯是否真的无愧于“青天”的称号。
除了这个故事外,《梦溪笔谈》中还记载了包拯的另一件糗事。
包拯虽以刚正不阿著称,但在实际案件中却可能受到金钱的影响。有一次一个富商犯法了,按律应当受杖刑。由于包拯不爱钱且廉洁刚正的名声在外,富商找到了负责打板子的小吏寻求帮助。小吏收了红包后指点富商如何在庭审中操作。在庭审中富商按照小吏的指示行事后成功逃脱了法律制裁而负责审理案件的小吏却因此得到了包拯的责罚并被打了十多板子。这个故事让人不禁质疑包拯断案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是否真的如传说中那般无私和公正廉明呢?这或许反映出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即使是再正直的官员也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完全做到公正无私。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名为包拯的人物,他的名声并非因断案如神而传颂千古,而是因为他在朝廷中敢于直言不讳的精神而备受赞誉。包拯的为政能力虽非出类拔萃,但他的性格刚正不阿,面对权贵毫不畏惧,敢于为国为民仗义执言。他的正直品质在史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包拯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担任御史中丞的时期。御史中丞是负责纠察百官的重要职务,而包拯的刚正性格在这一职务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时,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被任命为宣徽使,这一任命引起了包拯的强烈反对。包拯不仅严词反对,更是以唾沫喷溅来表达自己的愤怒。这场激烈的争论在史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容斋随笔》中,沈括对宋仁宗年间的“四真”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四真”中,就包括包拯。时人将包拯与真宰相、真翰林学士、真先生相提并论,并称其为真中丞,这足以证明包拯在朝廷中的威望和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包拯的直谏精神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要勇于直言,不畏权贵,敢于为国为民。包拯的故事传承至今,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包拯虽非断案如神的能臣,但他的正直品质和敢于直言的精神却使他成为了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人物。他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应该具备的品质是敢于直言、不畏权贵、为国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