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之战时,马超和张飞为什么会输给曹洪两兄
提起汉中之战,想必各位都耳熟能详。
这场战役中的英雄人物,如张飞和马超,他们的勇猛可谓天下闻名。回想起白马大战,张飞如猛虎下山,万军中取敌将首级,令曹营众将惊叹不已。而马超的威名远扬,其勇猛非凡,展现出了无比的风采。这两位大将都是强者中的强者,他们的勇猛无人能敌。
在这场战役中,张飞和马超却输给了曹洪和曹休。曹洪是曹操的堂弟,曹休是曹操的侄子,相比张飞和马超这些名震天下的大将,他们似乎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让人惊讶的是,张飞和马超的联手竟然败给了这两个无名之辈。如果不深入研究,很难理解这场战役的胜负原因。
刘备集团虽然并非用兵如神的行家,但在与曹操的部将交锋时,他们通常不会吃亏。在汉中之战后,刘备集团损失惨重,折损了吴兰、雷铜和任夔三位大将及整支队伍。这样的惨败在刘备集团中是难以忍受的。无论是马超还是张飞,战后都得到了丰厚的封赏,并未因战败而被问罪。
《三国志》中关于这一战的记载比较零碎,但从相关人员的记载中,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线索。据《三国志·蜀志·刘备传》记载,刘备率领诸将进攻汉中,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但他们都为曹军所败。在刘备的传记中,并没有提及张飞和马超的参与。既然张、马二人并没有直接指挥这场战斗,那么也就无法追究他们的责任。
从其他线索来看,陈寿为刘备遮羞,故意不提及张飞和马超。按照陈寿的记载,进攻武都的是刘备,他带领了许多将领。那么,张飞和马超在哪里呢?显然,刘备不可能放弃使用勇猛的张飞和马超。实际上,这一战正是张飞和马超率领军队过去断汉中粮道的。
在查看马超和张飞的传记时,我们遗憾地发现陈寿并没有详细记载这场战斗。汉中之战是曹操出动一半以上名将、刘备几乎全国之力参与的一场大战,其他重要人物都有描写,唯独张飞和马超似乎凭空消失。如果说关羽因为需要守荆州而没有参加,那么马超和张飞则没有明确的理由不参与。
在曹洪和曹休的传记中,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些线索。陈寿在曹休的传记中详细描述了这一战。刘备派遣张飞屯固山以断曹军粮道,曹休看穿了张飞的计谋并打败了吴兰,解除了武都的危机。《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也记载了此事:“张飞、马超等屯下辩;曹洪击之......曹休破吴兰......三月,张飞果走。”
从魏国相关人物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大致还原事情的过程:刘备派遣张飞、马超和吴兰进攻武都;曹操派出曹洪和曹休抵御;曹休看破了张飞的计谋并成功解除了危机。关于战败后的原因以及谁是主将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从官职角度看马超地位高于张飞但具体指挥权并不明确。根据现有史料推测我们可以认为马超可能是名义上的主将但指挥权实际掌握在张飞手中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地位注定了张飞的决策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历史真相究竟如何或许永远无法得知了。刘备与马超、张飞之间的主副之辨
刘备对马超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这使得外界对于张飞是否会成为主将产生了诸多猜测。历史的记载并未明示他们之间的角色分配,仿佛刘备本人也未曾对此做出明确的指示。他或许只是命令他们各自统领本部人马,共同的目标是攻打武都。
如果历史真的是这样展开的,那么吴兰战败后,无论是张飞还是马超,都没有选择去救援吴兰,而是选择了向汉中逃窜。而吴兰则选择了向西逃亡。这三支部队在战场上并未展现出协同作战的态势,最终被曹休和曹洪击败。而马超和张飞之间的不协调、互不信任,无疑是这场失败的关键所在。
这种局面的形成,刘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没有妥善地协调马超与张飞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清晰地划分他们的职责范围。他将张飞与马超配对,试图让他们共同作战,然而这种组合似乎从一开始就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这样的安排,让人不禁感到困惑,也让人对刘备的决策能力产生了质疑。
无论是出于刘备的无能,还是他有意牺牲益州派的吴兰,这种局面已经形成,且对蜀汉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备的这种决策,不仅让马超和张飞两大将才无法充分发挥其能力,也让整个蜀汉的战局变得更为复杂和艰难。这种局面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要追溯到刘备在建立蜀汉政权过程中的种种决策和行动。对于这场失败的根源,我们无疑应该归咎于刘备。他的决策失误,无疑为蜀汉的未来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