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发现《西游记》重大漏洞 网友评论:现在这么熟读名著的小
中新网北京报道,一个有趣的新闻在近日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报道,杭州的小学生马思齐在阅读《西游记》时,发现书中描述的菜单似乎都是江淮美食。
马思齐注意到,《西游记》中的不同故事里列举的菜名,如第54回中的玉屑米饭、蒸饼、糖糕等,以及第67回的驼罗庄斋饭中的面筋、豆腐等,几乎每顿饭都有一些相似的食物。这些食物如米饭、蘑菇、香蕈、木耳、豆腐、面筋、芋头、萝卜等,似乎贯穿了整个《西游记》的世界,从东土大唐到西域,无处不在。
作者吴承恩是淮安人,因此马思齐认为这些相似的食物应该是吴承恩老家的菜品。这个消息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很多人表示因为吴承恩没有出过国,所以他的《西游记》中的食物都是淮扬菜。
针对这一观点,曾为《西游记》做过校注的学者、作家李天飞先生表示,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的特点是不会严格地考证史实细节,只是按照他熟悉的来写。他强调,“江淮有这些美食”和“这就是江淮美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李天飞先生指出,《西游记》中的美食可以归纳为素斋、面食甜点、野菜、饮品四个方面,其中最常见的素斋类食物如菌类、竹笋、木耳、豆腐、面筋等。
值得注意的是,《西游记》中并没有出现现代人们特别喜欢的土豆,因为土豆是在较晚的时候才被引入中国的。李天飞还提到,《西游记》中也记载了一些面点甜食,如琼膏酥酪、锦缕肥红等。
除了食物,李天飞还提到《西游记》中的面食甜点以及野菜。他特别提到一道野菜席,是唐僧师徒在隐雾山救了一个樵夫时,樵夫为他们上的一桌野菜,其中包括很多现在仍然常见的野菜,如蒲公英、马齿苋、枸杞头等。
《西游记》中的美食丰富多彩,涵盖了淮扬菜的特点,但也融合了全国各地的美食文化。从米饭、蘑菇到各种面食甜点和野菜,这些食物不仅仅是简单的食物,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通过《西游记》中的美食,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样性。
这个有趣的新闻引发了人们对《西游记》中美食的关注和讨论。很多人对师徒四人在取经过程中的饮食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引发了人们对古代小说和文化的进一步和思考。在电视剧《西游记》的荧幕上,我们常常看到唐僧在觥筹交错间品尝着美酒佳肴的场景。《西游记》原著中的酒文化却独具一格,其中区分了“荤酒”与“素酒”。
唐僧在小说中面对美酒时,会有老鼠精殷勤献上。他对此有所疑虑,默念道:“此酒果是素酒,弟子勉强吃了,还得见佛成功;若是荤酒,破了弟子之戒,永堕轮回之苦!”这里的荤和素,并非指酒的原料,而是指酒对人体的作用。
知名学者李天飞对周岩壁在《西游记和传中的素酒与荤酒》的观点颇为认同,即素酒是不会使饮者沉醉乱性的酒。从品性上来说,素酒酒精度较低,味道不辛辣,如米酒和葡萄酒等。在《西游记》的第82回中,孙悟空知道师父喜欢葡萄做的素酒,便让师父品尝。
关于《西游记》的作者是否真的是吴承恩这一问题,历史上存在诸多争议。尽管有人评论说剧中所有美食都是吴承恩的家乡菜,但这并未得到广泛认可。李天飞也对此进行了解释,他认为虽然《西游记》的作者可能是吴承恩,但在现有证据下,尚无法确定吴承恩是否亲自创作了全部内容。在早期版本的《西游记》中,并未出现吴承恩的署名,而是有一个名为“华阳洞天主人校”的人。至于“吴承恩”这一名字的出现,是在一本《淮安府志》中被提及所著书目包括《西游记》。也有学者发现,“承恩”这两个字在现代的《西游记》中出现得较为随意,与古人的避讳制度不太相符。尽管关于作者的身份还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游记》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巨大的。
无论是对于这部古老著作的作者身份的,还是对于其中美食文化的解读,《西游记》都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而在这部作品中,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融入了许多人的智慧和心血。对于我们来说,更应该关注这部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关于美食是否都是吴承恩家乡菜的争议仍在进行中……不过无论怎样,《西游记》依然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的经典之作。最后要为小朋友们的认真钻研精神点赞!毕竟,《西游记》里的人参果已经成为了我们共同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