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创始人王嘉大 对锡剧的发展起了引领和推进作用
王嘉大:滩簧变舞台艺术的传奇人物
在常州与无锡交界的武进区横林镇,一种民间曲艺形式的滩簧,历经王嘉大的演绎与改革,成为舞台综合表演艺术。这位传奇人物,将滩簧逐渐演变成为风靡华东地区的锡剧,被誉为锡剧的“鼻祖”。
王嘉大生于1885年,家境清贫。他的艺术生涯始于跟随父亲学习私塾的三年时光,而后自学成才,在染坊做工之余跟随他人学唱滩簧小调。他的才华逐渐显现,跟随白三和尚学习演唱技艺,开始崭露头角。为了养家糊口,他辞掉染坊工作,全心投入滩簧演唱事业。
尽管王嘉大的滩簧深受农民群众喜爱,但在清朝统治阶级的严厉镇压下,他不得不东躲西藏,在穷乡僻壤边缘地区秘密演出。他的艺术才华并未因此埋没。王嘉大的拿手戏包括《庵堂相会》《借黄糠》《红纱记》等十多出剧目,他的表演细腻逼真,讲究在“平上去入,喜怒哀乐”八个字上下功夫。
辛亥革命后,对滩簧的禁令逐渐松弛,王嘉大抓住机遇,与白三和尚、朱多宝等人到常州城里演唱滩簧。他们的演出吸引了众多观众,特别是当一位邵家少奶奶建议他们像京戏那样演出时,王嘉大开始化妆登台,结合面部表情、手法和台步等表演,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王嘉大的戏路很宽,生旦兼擅,唱白皆工。他与师兄陈金甫搭档,演唱对子戏《庵堂相会》《徐老增扎灯》等,名声逐渐传开。他还与陈阿宝合作,由于王嘉大“肚子里有货”,接连演唱了137个“两头红”,获得了滩簧界“满天红”的美誉。
王嘉大的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遭到官府和族人的极力反对,五次遭到关押和大刑。尽管面临困境,他仍坚持演唱,不断创新和改进表演方式,为滩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嘉大的传奇人生和演艺才华,为滩簧这一民间曲艺形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在锡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这位自学成材的艺术家,以他的才华和毅力,将滩簧推向了舞台艺术的巅峰,成为一代宗师。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艺术梦想,为传承和发扬民间文化贡献力量。在1918年的《武进报》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滩簧演唱会在城中状元第后花园拉开了帷幕。那天的演唱会观者如潮,千余人汇聚于此,一直持续到天明才结束。这场音乐盛宴的观众群不仅包括平民百姓,而且还有县知事、县长及其家属们,他们都纷纷前来欣赏这新兴的艺术形式,滩簧的魅力可见一斑。
滩簧,这种艺术形式从单纯的清唱,逐渐发展到了包含歌唱与表演的新阶段。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王嘉大的创新精神。他的演唱进城并化妆演出,使滩簧在苏南城乡广泛流传开来。许多滩簧班受到王嘉大城市演出的吸引,也纷纷进城表演,富裕人家的堂会和茶馆、酒肆成为了他们的舞台。
到了1919年夏季,在徒弟周甫艺的力邀下,王嘉大再度出山,赴上海小世界游艺场演唱滩簧。他将常州道情和宝卷中的精彩曲目改编成滩簧上演,创立了一批大同场戏。他的演出在上海滩声名大噪,为滩簧在大城市立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嘉大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的表演,更在于他的创新精神。他在《珍珠塔》一剧中增加了新的剧情和角色,创立了反弓老旦调,使滩簧的老旦角色有了自己的声腔。而在1923年,他还在上海建造了第一个专演滩簧的剧场三民戏院。
王嘉大的弟子众多,人才济济。他的弟子来自各地,包括常州、无锡、苏州、青浦、浙江、安徽等。他对徒弟要求严格,因材施教。他致力于挖掘和整理传统剧目,经他整理改编的剧目至今仍被保留并演出。
王嘉大一生致力于滩簧的发展和提高,他的影响力在锡剧界无人能及。1957年江苏省锡剧协会成立时,他当选为主任。他历任江苏省和常州市的人民代表,为锡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64年的一次意外使他因高温晕倒,导致高血压中风去世,享年80岁。他的离世对锡剧界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损失。
王嘉大是滩簧艺术的灵魂人物,他的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为滩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传奇人生和卓越成就将永远被铭记在锡剧的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