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其作用只是抵御外族入侵吗?
万里长城:历史的见证与人文的瑰宝
今天,当我们站在著名景点的角度关注万里长城的旅游价值时,也不能忽视其深远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人文价值。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无尽的人文故事。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历史的画廊,感受那份厚重的文化底蕴。
谈及长城的历史价值,不得不提其在古代的作用。在了解长城由来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为何各个王朝要修建长城。现如今被世人瞩目的长城,大部分是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陆续修建而成的。早在先秦时期,各诸侯国为抵御其他诸侯国的进攻,开始修建长城。而在与毗邻的北方几国如秦、赵、燕等,除了应对诸侯国的冲突,更要在北部边境修建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一统六国后,长城的主要作用虽不再是为了抵御各诸侯国之间的冲突,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依旧存在。秦始皇为了保卫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除派遣大军北击匈奴外,还将战国时期及秦代的长城连接起来,筑起了一道“西起临洮(今甘肃山尼县),东到辽东(今辽宁省),蜿蜒一万余里”的壮丽长城。之后的各个朝代,修建长城的目的都与秦时相似,都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长城并不仅仅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它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防御工事,除了防御作用外,还有着进攻的功能。当王朝强盛时,如汉朝中期和明朝初年,长城成为反击敌人的桥头堡。例如,在汉朝对匈奴的反击战中,长城成为了名将进攻的据点。
长城还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作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界限,长城沿线经济互补性强,互补的边境贸易因此蓬勃发展。自秦汉以来,历代统治者在长城沿线屯田开发,许多关口成为交易的中心。这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丰富了长城的人文价值。
长城的人文价值同样值得我们去探究。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如“汉时关,人未还”、“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都展示了长城在古代文人墨客心中的分量。长城本身,如嘉峪关、山海关以及附近的名胜古迹,都体现了其独特的人文价值。
长城之于中国,犹如金字塔之于埃及。它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瑰宝。我们要保护好中华民族的象征,不仅要注重其旅游价值,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和人文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长城的韵味,感受到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