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和崇祯和谈有两次之多 崇祯为什么都拒绝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随奇秘网的脚步,深入了解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大明十七年(1644年)三月,闯王李自成率领数十万农民军兵临北京城下。京城九门坚固,本可依托城防与三大营抵挡“流贼”。出人意料的是,吴三桂所部并未及时发起进攻,三大营的十余万大军竟不战自溃。当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时,他特派使者杜勋与崇祯皇帝朱由检进行谈判,企图通过“割地讲和”达成和议。杜勋向崇祯皇帝传达了李自成的提议:大明和大顺可分割土地,分国而王。作为交换,大明需犒赏大顺军银百万两,并承诺大顺军将为朝廷内遏群寇、外剿清妖。此时的京城危在旦夕,按理说,这是大明帝国和崇祯皇帝逃过国灭身死的绝佳机会。自大明开国二百七十多年来,一直奉行的立国宗旨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面对关乎国体的大事,崇祯皇帝犹豫不决,询问身边的魏藻德:“此议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决之。”魏藻德一如其在是否放弃宁远的争议时的表现,默不作声,只是鞠躬俯首。这让崇祯皇帝焦急万分,束手无策。无奈之下,崇祯只得让杜勋出城回复李自成,表示他还需要时间考虑。李自成收到回话后,决定断了和议的念头,下令全线攻城。先前名列兵部官员魏提塘所发传单榜首的曹化淳,按照约定,率先打开了彰义门。随着曹化淳的行动,其他榜上有名的官员也纷纷响应,德胜门、平则门等纷纷开启。北京外城在短短时间内宣告陷落。宫城内的崇祯皇帝听到外面的声音,知道事态严重,召问阁臣:“外城已破,如何应对?”阁臣们虽然口头上表示忠诚,但实际上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当闯军杀向内城时,许多守城的官员选择打开城门投降。崇祯所期待的巷战并没有发生。当崇祯得知外城被攻破时,他在殿庭徘徊了一天,夜不能寐。当听说内城也已陷落时,他急切地问:“大营的军队还在吗?守城的李国桢还在吗?”得到的回答是军队已散,让他赶紧逃命。此时的前殿已无人响应召集,崇祯帝感叹:“诸臣误朕也。”万般无奈的崇祯帝携太监王承恩急赴南宫,登上煤山。他看到烽火连天,内城确已失守。崇祯帝以发覆面,与王承恩一同在山上自缢身亡。他留下遗书于衣带中,谴责诸臣误国,表示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这段历史令人感慨万分,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落幕和一个帝国的覆灭。崇祯帝的最后时刻,展现了一位亡国之君的无奈与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