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项目迈向新里程碑:重大成果展现华夏文明脉络
在国家文物局于京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通报了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等五项震撼心灵的考古发现。此次会议聚焦夏文化和新石器晚期的重要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中心区呈现出一个独特的“九宫格”式布局,其“井”字形主干道路网络逐渐露出历史的面貌。犹如一幅细腻的画卷,新发现的宫殿区南北两侧道路延伸至宫西路以西,新发现的一条南北向道路两侧有墙垣,将整个遗址划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赵海涛副研究员表示,这些新发现为我们揭示了二里头遗址的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结构布局,为深入研究城市规划、社会分层和礼仪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一座龙山文化城址被发现并确认。这座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城址,规模宏大,整体超过十八万平方米。张东助理研究员表示,这座城址是淮河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是江淮地区文明进程的重要见证。
河南周口时庄遗址则发现了一处距今四千多年的粮仓仓城。城址坐落在人工垫筑的台地上,外围有夯土围墙。城中心的一座连间房屋周围散布着仓储建筑遗迹,粮食残留检测出了粟和黍类作物的颖壳。曹艳朋副研究员表示,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粮仓仓城,其布局清晰、功能明确,对研究早期国家的粮食管理具有重要的价值。
河南平顶山的余庄遗址是一处龙山时期的聚落遗址,规模庞大,面积约五十万平方米。这里发现的龙山文化墓葬M10,是河南境内随葬器物最丰富、等级规格最高的墓葬之一。马俊才研究员表示,这为研究龙山时期中原地区的礼制起源和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黄山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总面积约三十万平方米。这里发现了大型建筑和玉石器作坊等遗迹。雷兴山教授表示这五个项目和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的新进展丰富了夏文化的内涵,增强了我们对夏文化的理解。同时增强了学界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信心。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也表示这五项重要发现将有力推动夏文化研究和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学术课题的进展并表示国家文物局将围绕重大历史问题加强部署攻关以期取得新的突破。这些考古发现不仅是华夏文明的璀璨明珠更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它们揭示了华夏文明的辉煌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