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是怎么被发现的?又是如何挖掘的
史影疑云:探寻商朝之谜
据《尚书》等古籍记载,三千多年前,华夏大地上矗立着一个古老王朝——商。首位君王名汤,于公元前16世纪初在亳都建国,迅速征服周边势力,奠定了商朝政治版图。王位继承采用“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制,历经31位商王。
商朝都邑多次迁徙,自盘庚迁都至殷起,直至帝辛亡国,殷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经历了盘庚等八代十二位国王长达273年的统治。而后,这片繁华逐渐沦为废墟。
在历史的迷雾中,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殷墟的位置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宋、元时期,安阳一带出土的青铜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当时被认为是商王的相都。
铁云藏龟的传奇故事则从小屯开始。这个位于安阳市西郊洹河岸边的地点,自战国以来就是埋葬亡灵的圣地。直到近代,这里才逐渐发展成为居民点。清末以来,村民在耕作中频繁挖到碎骨片。直到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购药时,才揭开这些“龙骨”上的古老文字的神秘面纱。这些文字被考证为殷人刀笔文字。随着王懿荣的逝世,他所收藏的龙骨转售给晚清学者刘锷。刘锷将其收藏的甲骨编印出版,成为第一部甲骨文著录《铁云藏龟》。这个消息使整个学术界为之振奋,许多学者开始投身于甲骨的收藏与研究。由于贩卖甲骨利润丰厚,古董商人开始隐瞒甲骨的出土地点。经过罗振玉的探索,终于确定了甲骨出土于小屯。此后,学者们对殷墟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证实了小屯就是文献中记载的殷墟。随着发掘的深入,商朝逐渐成为了可信的历史。
从1928年开始,傅斯年支持下对殷墟进行了科学发掘。直到抗战爆发前,共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找到了商王朝的宫殿区和祭祀区。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丰富,殷墟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从文化分期到环境、人种、家族组织、建筑业、手工业、农业、埋葬制度、祭祀制度、文字、艺术以及晚商社会的性质等各个方面,商朝逐渐成为信史。
在殷墟科学发掘90周年纪念大会上,来自海内外的考古学专家学者共聚一堂,纪念殷墟考古先贤的贡献,回顾90年来丰硕的考古成果,并研讨未来殷墟考古的传承与发展。大会向为殷墟考古做出突出贡献的考古工作者颁发纪念章和证书,并为多部殷墟学术著作举行首发仪式。这一盛会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见证了殷墟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