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三顾茅庐隐士文化会打折扣吗
玄德挥毫落笔后,慎重地递交了文稿,随后拜辞出门。众人纷纷送别,玄德以深深的敬意和诚恳的告别言辞与众人道别。正当他上马准备离去之际,忽然一名童子在篱笆外招手,高声喊道:“老先生来啦!”玄德转头望去,只见小桥之西,一位长者头戴暖帽,身披狐裘,悠然骑着小驴,伴随着一个青衣小童,手持一壶美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时,他还轻轻吟咏着一首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生动描绘了这一幕。
这件事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出师表》中就有“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记述。《三国志》的“诸葛亮传”也提到:“刘备遂亲自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在《三国演义》中,从第三十六回到第三十七回,作者用了几千字来描述这一情节,运用了各种文学手法,使得故事精彩纷呈。可以说,如果没有“三顾茅庐”这一情节,《三国演义》的魅力将大打折扣。
为何原本史料中只有短短二十个字的记录,却在小说中写得如此细致入微?表层原因是为了吸引读者,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技术上的原因则是为了对史上最牛军师出场前进行铺垫、衬托,增强悬念。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小说在描述刘备跃马檀溪后的画面并没有紧接着进入紧张的战斗情节,而是忽然转向优美、恬静、闲散。在山林幽深处,刘备遇见了隐士崔州平,后者正在弹琴自适。这一幕进入了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领域——隐士文化、高士文化。
一向积极入世的刘备,在寻求政治军事能人诸葛亮的过程中,被安排遇见了一些超然世外的隐士。例如,第一次拜访茅庐时,他遇到崔州平,两人因政治观点不同而产生摩擦;第二次拜访时,他遇到石广元、孟公威,他们在风雪小店中委婉地指引刘备寻找诸葛亮。接下来遇到的诸葛亮岳父也是一个骑驴赏雪的闲人。
为什么要让刘备遇到这些与治国安邦毫不相关的人物呢?这种写法实际上是为了展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小说想表达的是,中国文化不仅有积极入世的一面,也有独善其身、飘逸慵懒的一面。三国文化不仅有征战沙场、足智多谋的一面,还有清高超脱的一面。
这是中国人对于人生和历史的一种态度:进得去,出得来。这种一出一隐的智慧并不是互相矛盾的。事实上,当时的南阳就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储备库,只是这些人才往往以隐者的面目出现。这些隐士既是隐士,也有治国安邦、行军布阵的能力。这两种文化往往是一种精神的两个面,出世与入世都保存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小说中的隐士情节与一首描绘白发渔樵江渚上的词相呼应,展现了中国文化的英雄主义激昂与看淡风云、我自潇洒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