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两次装病,为他带来了什么?
今天,趣怪网的小编要为我们揭示一位传奇人物——司马懿。这位历经魏王及三位魏帝,服务曹家四世的谋士,以其独特的智慧与策略,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让我们一同走进司马懿的“病”中,探寻其背后的故事。
在《宣帝纪》中记载,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彼时,司马懿因风痹之症而未能起居。魏武派人夜刺之,而司马懿坚卧不动。为何引用晋书?因为《宣帝纪》是后来编写的,司马懿被追封为宣武帝,故无法写入《三国志·魏书》。
当时曹操大败,急需人才,对有才名的人都发出了邀请。司马懿年少成名,其父兄均在朝为官,他自然在征辟之列。尽管受到曹操的邀请是莫大的荣幸,司马懿却选择了拒绝。他不能直接回绝,于是无奈选择装病。这便是他的第一次装病。曹操心知肚明,因此有了第二次的征辟。
司马懿拒绝的原因有三。其一,曹操身边谋士众多,司马懿觉得难以跻身权力中心。其二,其父司马防效忠汉帝,与曹操的政治集团存在隔阂,司马懿若答应出仕,将难以得到家人的支持。其三,曹操出身宦官之家,司马懿不愿屈节侍奉。当曹操第二次征辟时,因情势所逼,司马懿只好答应。
司马懿的第二次装病则更为传奇,他一举夺得了兵权,成为了第二个曹操。他假借妻子张春华去世的悲痛,声称身心疲惫无法工作,选择了隐居。当时司马懿被曹爽排挤,兵权被逐步削弱。他利用张春华的去世,为自己下野提供了理由,实则是在家韬光养晦。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少帝扫墓时,发动政变控制了京都洛阳。据《三国志》记载,曹爽面对司马懿的奏事,被迫无奈投降。高陵平事件后,司马懿达到了权力的顶峰,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
司马懿仅仅凭借三千人就拿下了京都,原因何在?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政变并非在战时,京中的武将并未动作,等于默认了他的行动。朝中的文官对武将出身的曹爽专权感到不满,因此司马懿的行动得到了文武百官的认可。而曹爽过于自大,离京时没有任何防备,最终导致了失败。
高陵平事件后,司马集团掌握了魏国军政大权,为西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司马懿的一生最能隐忍,两次装病在家等待时机。第一次装病熬死了郭嘉,让曹操以命要挟其出仕。第二次装病骗过曹爽,拿到了军政大权。西晋成立后,司马懿被追尊为宣帝。这位传奇人物以其智慧与策略,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