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临终前安排了四位重臣,为何下场却都不好呢?
在雍正帝驾崩之际,他似乎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离世后的政治风云变幻。为了稳固新生皇权的根基,他精心安排了四位重臣辅佐新皇。这四位大臣的命运如何?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一探究竟。
雍正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召集了一批亲王和朝廷重臣,其中包括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鄂尔泰和张廷玉等七人,特别指定他们为顾命大臣,共同辅佐年轻的皇帝处理国家大事。这四人中,允禄和允礼是皇亲贵胄,而鄂尔泰和张廷玉则是朝廷重臣,他们共同构成了核心决策层。
乾隆继位后,虽然拥有皇帝的名号,但由于秘密建储制度的限制,他无法立即掌握实权。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乾隆对四大臣的依赖远大于信赖。随着乾隆地位的稳固,他和四大臣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
最明显的是与庄亲王允禄之间的不愉快。允禄作为宗亲皇叔,在乾隆看来却远不如鄂尔泰和张廷玉忠诚。乾隆二年,乾隆以三年丧期将满为由,将允禄排除出权力中枢军机处。允礼因长期患病且染上足疾,对权力并无太多欲望,所以在人事调整中得以解脱,回家养病。庄亲王允禄的情况却截然不同。他在康熙朝就备受宠信,到了乾隆朝更是位高权重。允禄因对宗室事务干涉过多而引起乾隆的不快,最终未能进入权力中枢。
此后,允禄变得小心翼翼,生怕招惹麻烦。他的避祸心态却成了日后被惩罚的罪证。乾隆指责他遇事不肯承担责任,不知为国分忧。更严重的罪名是结党营私,私下与弘皙、弘升等宗室成员密切交往。允禄受到严厉打压,虽然之后曾被授予议政大臣,但始终被乾隆防备。最终,允禄在乾隆三十二年病逝。而鄂尔泰和张廷玉作为非宗室的两大核心人物,在军机处中是一对死敌。乾隆在他们之间周旋,同时也在寻找机会削弱他们的势力。当乾隆对鄂尔泰的不满达到顶点时,张廷玉一党纷纷弹劾鄂尔泰的不法行为。鄂尔泰失去往日威风后病故,其家族因胡中藻一案受到牵连。张廷玉虽然死后恢复了配享太庙的资格,但在乾隆十三年时也曾受到乾隆的羞辱。
这些顾命大臣的命运变迁令人感慨万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背后隐藏着权力的游戏和历史的残酷现实。乾隆在集中政权后对这些顾命大臣的打击清洗不禁让人思考其中的深层原因和背后的历史教训。这些大臣的命运变迁不仅反映了皇权的更迭也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