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沪剧团当家小生王斌 现在已经成了想要毕生追求的事业
在长宁沪剧团,一个特殊的存在让人瞩目,他就是王斌。在最近的工作日中,刚刚结束宁波的《临湖明月》巡演的他,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初次在虹桥艺术中心见到他饰演的卢培炎,到如今已成为剧团里的“台柱子”,王斌的每一步都扎实有力。
回溯他的艺术之路,要说到那个他连一个完整的沪剧唱段都唱不出的年代。凭借热爱和天赋,他在报考上海戏曲学校时脱颖而出,开始了正规的科班训练。经过名家如张杏生、徐伯涛、汪华忠等人的指导,他的技艺日益精进。
2000年,王斌面临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社会打拼多年后,他面临歌唱与沪剧之间的抉择。在这时,沪剧名家陈甦萍给了他宝贵的建议,让他重新审视自己对沪剧的热爱。他决定留下,并从此在陈甦萍的指导下,开始了他的沪剧演艺之路。
在剧团里,王斌曾经被称为“小少爷”,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帅气外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在早期扮演的角色大多是年轻公子哥的形象。他始终专注于沪剧表演,无论角色大小,均用心演绎。他的演技和塑造角色的能力通过每年150多场的舞台实践得到了不断提升。
从《江姐》中的华为到《雷雨》中的周冲,再到《陶行知》中的俞仲新以及《临湖明月》中的卢培炎,王斌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不仅仅是一位“小少爷”,更是一位卓越的沪剧演员。他成功地将自己的风格与“袁派”唱腔融合,使得在《雷雨》中饰演的周冲得到了海外观众的认可。
《临湖明月》中的卢培炎一角,更是让王斌彻底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圈。他破除了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和发声方法,用心揣摩人物性格,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角色中。他的努力得到了观众们的热烈回应,许多戏迷跟随着他的演出各地追看。
王斌并没有因为《临湖明月》的成功而停止前进的步伐。相反,他继续前行,将饰演卢培炎的经验吸收为自己的艺术养分。他日常练功、准备新剧,同时总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抽出时间欣赏优秀的电影、电视剧、舞台剧,不断充实自己的艺术追求。
王斌的旅程是从一个对沪剧懵懂无知的孩子,成长为如今剧团里的“台柱子”的过程。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热爱和坚持,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的艺术追求不止歇,沪剧的薪火也会代代相传。王斌:沪剧传承的坚守与创新
在戏剧的舞台上,最忌懒惰。为了保持最佳状态,王斌时刻准备迎接每一次的表演机会。从剧团到校园,他的脚步从未停歇。
2015年,长宁沪剧团团长陈甦萍成为上海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保护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王斌,作为团内的优秀中青年演员,深受陈甦萍的影响,不断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2020年,他正式拜师陈甦萍,成为长宁区沪剧非遗传承人,肩负起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同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甦萍沪剧传承基地在新泾中学挂牌,王斌也在这里担任形体课和表演课的老师。他深知,沪剧之美需要年轻一代去发现和感受。为此,他亲自编排手眼身法步展示操,以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直观感受沪剧的魅力。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许多孩子从对沪剧一无所知到深深爱上这门艺术。
在王斌和长宁沪剧团多位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新泾中学沪剧传承基地的学生们频繁参与演出,获得各界好评。王斌表示,他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恩师陈甦萍的无私教导和“让台”精神。他一直铭记陈甦萍的话:不仅要传承沪剧,更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王斌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演员,更是一位有着高尚道德的人。“做艺先做人,做人德为先”是他的信念。去年春天,疫情肆虐申城,王斌主动加入社区防疫志愿者的行列,穿上防护服,为社区的安全做出贡献。即使天气炎热,他始终坚守岗位,用自己的沪剧绝活为疲惫的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伙伴带来心灵的慰藉。
除了参与抗疫志愿服务,王斌还积极参与公益演出,将舞台延伸到社区和长三角地区。即使舞台再简陋、再狭小,他始终认真演戏,真情为观众服务。他坚信,舞台不分大小,角色无论高低,每一次表演都是对观众的真诚奉献。
王斌的坚持和创新,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沪剧的魅力。他用自己的行动,让更多的人爱上沪剧,投身沪剧。对他来说,这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