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虚伪的老戏骨六小龄童 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如今晚节不保
如果不是六小龄童在追悼会上的那次不当行为,公众或许永远不会意识到他竟如此虚伪。
在杨洁导演的追悼会上,本应是一个庄重肃穆的场合,六小龄童却借此机会宣传自己的新片。他以告慰杨洁导演的名义,谈及中外合拍的电影《西游记》即将开机,并宣称他将再次扮演孙悟空。不仅如此,他还表示要用新的艺术形象来告慰导演和观众。在追悼会上,他对杨洁的去世并未表现出应有的悲伤,反而三句话不离宣传,让人不禁质疑他的真实情感。这种行为被公众讥讽为“灵堂卖片”,使六小龄童遭受了广泛的批评和指责。
说起六小龄童,许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他在《西游记》中的出色表现。本名章金莱的他,出生于上海一个猴戏世家。从祖辈开始,这个家族便从事猴戏表演。他的父亲章宗义是猴戏戏曲艺术大师,人称“六龄童”。六小龄童能够走上演艺之路,更多地是因为他在《西游记》中的出色演绎。
六小龄童小时候便跟随父亲学习艺术,得到大力栽培的他如鱼得水。高中毕业后,他顺利考入浙江昆剧团艺校,专攻武生。之后,他在昆剧中扮演了多个角色,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真正让他声名大噪的,是1982年得到杨洁导演的赏识,参演古装神话剧《西游记》。
《西游记》的拍摄历经五年,是杨洁导演的呕心沥血之作。因为资金问题,拍摄一度陷入困境。在剧播出后获得巨大成功后,杨洁导演四处奔走寻找投资,希望能完成剩余部分的拍摄。作为主演的六小龄童却带着其他主演在外面接商演赚钱。他的行为让杨洁导演十分失望和生气。师徒四人甚至因为此事排挤杨洁导演,让她在剧组中倍感孤独和无助。最终,《西游记》的拍摄得以继续是因为杨洁导演成功拉到了投资。《西游记》的拍摄也成为杨洁导演心中永远的痛。她甚至表示十年都不愿再看这部剧,对六小龄童的行为感到失望和愤怒。然而即便如此六小龄童的孙悟空形象依旧无法被否认其经典之处。
尽管六小龄童的行为备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演技确实出色在《西游记》中的表现更是堪称经典令人难以忘怀。也许正因为他的演技出众让人们在评价他时常常忽略他的人品问题。然而作为一个演员不仅要演技出众更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真正赢得观众的尊重和喜爱。希望六小龄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自己的行为为观众呈现更好的作品同时也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光彩。除了因主演角色争议与导演杨洁之间的纷争,六小龄童的所作所为无疑引发了一场关于专利和尊重的热烈讨论。他似乎将自己塑造成了孙悟空的唯一代言人,不仅展现出强烈的自我优越感,更在言谈举止间展现了一种近乎狂妄的专利意识。在他看来,只有他演绎的孙悟空才是正统,其他人演绎的版本在他眼中都是歪门邪道。这种极端的观点引发了许多人的质疑和批评。
他经常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批判他人对孙悟空角色的诠释,尤其是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的至尊宝(悟空)形象,被他贬得一文不值。他的言行似乎并不一致,每次登台都会模仿周星驰饰演的孙悟空的经典动作,这种自以为是的行为让人质疑他的真实动机和尊重程度。更令人费解的是,他在批判他人之余,自己却以孙悟空的形象代言了一系列产品,几乎涵盖了市面上所有与孙悟空有关的代言。这些代言中,他的孙悟空形象滑稽搞怪,让人质疑这是对角色的尊重还是对商业利益的追求。
不仅如此,六小龄童似乎还试图将孙悟空这一角色以及《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与其绑定在一起,甚至将个人形象与传统文化相混淆。在吴承恩故居,他的照片和雕塑被摆放显眼位置,甚至让人误以为那是他的私人领地。
更令人震惊的是,《西游记》导演杨洁的追悼会上,本应是一个庄重肃穆的场合,他却借机宣传自己的新作。面对同事和观众的指责,他不仅没有任何悔意,反而继续自我推销,甚至衍生出了“文体两开花”这个讽刺意味浓厚的梗。这个梗不仅是对他虚伪行为的讽刺,更是对他自大狂态的一种揭露。尽管他口口声声说要弘扬中华文化,但他的种种行为却让人质疑他的真实动机和诚意。
多年来,六小龄童的行为不断引发公众的非议和质疑。尽管他塑造的孙悟空角色是不可磨灭的经典,但他似乎忘记了这个角色从不是任何人的专利和私有物。当一个人膨胀到忘记自己的本分时,他的真面目就会面目全非。许多观众呼吁先看人品再评价作品,因为他的种种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他的公众形象和艺术家的信誉。这种忘本的行为让他成为了许多网友口中“晚节不保”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