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富城最新电影2017(他抗拒的是爆米花式浅薄速食的商业娱乐电影)
郭富城在演艺界的拒接剧本行为早已声名远扬,而这一倾向早在九十年代就已显露无疑。这多少令人感到意外,因为当时大众普遍认为他仅是歌坛天王,为何在影坛有如此多的选择余地?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辩证看待。
在娱乐行业,歌手的收入渠道远多于演员。唱片销量、演唱会收入以及写真周边的销售都有分成,广告代言费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郭富城在九十年代初的几张唱片销量就已经非常惊人,尤其是他的写真集销量屡破百万册,其利润有时甚至超过唱片。他的演唱会观赏性极高,上座率一直非常可观,众多大牌明星如周润发夫妇和梁家辉夫妇也经常前来捧场。从1990年开始,他每年都有品牌代言,可谓是财源滚滚。
自从1993年郭富城自组工作室并转投华纳唱片后,他的电影作品量开始锐减。他曾在访谈中谈及公司帮他接了一堆商业娱乐片,但并非他心仪的类型。其中包括多部典型的商业娱乐电影,如《逃学英雄传》、《童党之街头霸王》等。他对这些电影并不满意,而合作杜琪峰的《赤脚小子》或许是他对电影艺术追求的体现。翁子光认为缺乏文化,郭富城的选择与之不谋而合,他更倾向于小众文艺电影而疏离商业娱乐片。
回顾九十年代,那是商业娱乐电影全面占领市场的时代。周星驰的喜剧、成龙的时装动作和周润发的商业动作电影都是市场的宠儿。而郭富城从自主接片开始,在最后的“疯狂”年代里,更多地选择了小众文艺电影,仅接了四部影片,其中只有一部是商业娱乐电影——《风云之雄霸天下》。
郭富城还拒绝了大导演徐克的邀请。徐克曾为他量身定制电影《顺流逆流》,但因电影开拍时间延后及与嘉禾的合约问题而未能合作。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陈可辛身上。陈可辛的电影一向以品质著称,而郭富城的拒绝与品质无关,更多的是因为合作条件及时间上的冲突。
在2014年,《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上映时,郭富城在接受访谈时提到自己在2013年推掉了不少剧本。他的选择始终遵循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合适的角色定位。郭富城的拒接剧本行为并非因为他看不上这些电影或导演,而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坚持和追求。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艺术判断,追求自己心目中的完美角色和作品。这种坚持和追求也让他在演艺界独树一帜,成为了一个值得尊敬和钦佩的艺术家。郭富城的演艺之路,可谓是一种独特的创作之旅。他深知表演不仅是展现角色,更是将自己的个人特质融入其中。这种深入的理解,让许多只关注表面的演员望尘莫及。
在忙碌的演艺生涯中,甄子丹多次向他发出电影邀约,却因档期问题而错过合作。尽管曾提到《导火线》这部电影,但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金马影帝之作——《父子》。
回顾过去的八年,郭富城共拍摄了十五部电影。令人惊讶的是,其中只有六部属于商业片,其余则是小众文艺电影。这些电影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悬疑的《C+侦探》、《B+侦探》和《同谋》,历史文艺题材的《白银帝国》,犯罪悬疑类的《犯》,社会人文类的《最爱》,励志传记类的《百年浮城》,以及两部检控题材的《全民目击》和《圣诞玫瑰》。
即便接拍商业片,郭富城也倾向于选择创新尝试,如《全城戒备》,深度商业电影如《寒战》,或是超大制作的奇幻故事如《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他的演艺路线始终求新求变。
很多人认为郭富城演不了喜剧,但如果从他的片单来看,只能说他不擅长无厘头喜剧。实际上,无厘头只是喜剧的一个分支,与恶搞的概念相近。虽然绝大多数香港演员都能适应无厘头喜剧,比如经典的《东成西就》,但它更多地被标签为“恶搞”,很难谈及其艺术价值。
郭富城在喜剧方面也有自己的追求。他在电影《破局》和已亮相戛纳电影节的《临时劫案》中展现了喜剧风格。其中,《临时劫案》的黑色幽默夹杂悲情的戏路,与尔冬升昔年的《人民英雄》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可能是郭富城表演层面的又一次突破。
郭富城可能本能地抗拒“无厘头”类型的电影,但对喜剧仍有追求。他抗拒的是浅薄、速食的商业娱乐电影,追寻的是深度和突破。这种追求使他更注重电影品质,并扛起的大旗。他的成功,源于对电影的热爱和不断探索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