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布袋戏和传统的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探索传统布袋戏的神奇魅力:从操偶技巧到戏码特色
现代布袋戏偶不仅是体积增大了,更内藏诸多巧妙机关,需要两手协同操作。布袋戏的开演,戏台上的操偶动作成为了演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感兴趣的读者,请随趣怪网小编一同探寻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
传统布袋戏中的戏偶约为30cm左右,小巧玲珑。戏偶的躯干和四肢都是由布料制成,操偶表演者会将单手手掌放入戏偶中空部位进行表演。以左手操偶为例,只需将食指部分套入偶头,拇指放入戏偶右手,其余三根手指放入左边(即左手),便可以利用手掌与五指的摇摆或晃动,操控戏偶的头部、身体与手部动作。
布袋戏的操偶入门相对容易,只需将手放入中空偶身即可进行点头、摇头、行走等基本表演。由于木制戏偶无法展现真实的面部表情,需要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这就对操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角色方面,布袋戏偶大致可分为生、旦、净、末、丑、兽、杂等七种。操偶表演需要展现出各种角色的手势、步伐和动作。布袋戏的一大特色是单手操偶,因此操偶师通常可以一人操纵两偶,进行文场表演中的对谈动作。更有甚者,两手均可进行木偶的跑、跳、抛接、武打等武场表演。
20世纪中期以后,为了增强视觉效果,台湾操偶表演中的戏偶尺寸逐渐从30厘米增加到50厘米,甚至加大到70厘米以上。为适应这一变化,操偶方式也从单手操作一偶转变为双手操作。除了手仍然放入戏偶内,还用绳子拉动控制眼睛、用中指扳动嘴唇等,并配备了特殊装置和内藏机关来弯曲手脚。左右手都需要配合丰富的操偶技巧,才能让布袋戏木偶做出转身、沉思、奔跑、跳接等复杂动作。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哪个时期的布袋戏演出,都出现了操偶者兼任口白,甚至包办音乐的情形。这种独特的布袋戏表演方式,即使在21世纪的福建和台湾地区仍然非常常见。
起源于17世纪中期的传统布袋戏,最初以即兴表演为主,至今仍部分存在于福建地区,例如在台湾仍可见到没有口白的迎神演出。而自18世纪起,布袋戏逐渐讲究演出戏码,出现了长达一小时以上的审案类型戏码,如《四锦裙记》《乌袍记》《喜雀告状》等正本戏码至今仍流传于世。
至今,传统布袋戏仍以武戏、历史演义为主的小说戏码为主流,其中以一小时演出的演义类小说改编的戏码最为受欢迎。除去音乐,布袋戏演出几乎都以口白对话为主,没有唱腔歌曲等表现,这种特色与其他中国传统戏剧有很大不同。
在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中,布袋戏以其独特的操偶技巧、丰富的戏码特色和浓厚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